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春 秋战国时期,随着百家私学的兴起,私学中影响较大儒、墨、道、法四家,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人除了孔子、孟子外还有一位荀子。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 中心思想为“义”, 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接下来,欣瑞教育小编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荀子的教 育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 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他在批判比较的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 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君授神权”,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 峰。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荀子博学深思,思想非常丰富涉及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 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且都有所建树,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下面欣瑞教育小编老师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一、论教育作用

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 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 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 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二、教育目的

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治学并非一定要当官,但当官的必须先治学。

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仁且智”的“王霸之佐”。[page]

三、教学思想

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积”“渐”

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 学》)。环境可以改变人,结交不同的人,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荀子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学思行相结合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 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 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 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

(三)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看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而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 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