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在教育心理学中涉及到很多实验,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每一个心理学流派都有很多代表人物及相关理论,下面欣瑞教育小编老师着重给大家讲解行为主义流派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首先把人与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后有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是先有反应后有 刺激。故而,他认为巴甫洛夫的实验体现的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把自己所做的迷箱实验中的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或者 强化理论。

斯金纳把一只老鼠放到他的实验装置中,并设置一个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小老鼠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按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实 物掉下来,小老鼠就能吃到食物,经过几次意外地按压杠杆,小老鼠按杠杆的行为被强化了。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

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想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如食物、奖励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想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 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例如,将白鼠放进迷箱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经过几次强化后,白鼠很快习得了有压反应,以逃避点击。电击即是增强压 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他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于此列。斯金纳把积极强化物对应的行为称为正强化,而消极强化物对应的行为称之为负强化。 将白鼠放进迷箱中,当小白鼠按压杠杆时,就会遭遇电击,经过多次尝试,小老鼠就学会了不按压杠杆,这种学习称之为惩罚。而在小白鼠按压杠杆时,没有给予任 何的强化物,那么,多次尝试后,小老鼠按压杠杆的行为逐渐减少,称之为消退。以上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整理成如下表格:

\

在实际学习中或者考试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察,在做选择题时,首先搞清楚哪个是刺激,哪个是行为。然后判断是愉快刺激还是厌恶刺激,行为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这样就能够正确选出答案。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