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在埃里克森的划分的八个阶段里,研究最多可能要算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对于同一性的定义在学界也是多种多样,但国内外多 项研究表明,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因素(即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父母期望等);认知发展因素(即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 知);学校教育因素(教育观念与方式、同伴关系和友谊);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背景、榜样作用)和其他因素(即人格、依恋、自尊、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归 因方式、学校适应、情绪适应、网络和职业生涯等)。老师在上课时也强调了与同一性相关的两个概念:自尊与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人格等变量的研究成果较多,与自尊、依恋和同伴关系等的相关研究略有不足。
但我之前学习依恋理论时却也找到了一些同一性与依恋相关的文献。实际上,自婴幼儿感知觉发展之际,自我同一性就在不断发展。无论是连续感还是一致 感,其共同的生理基础都是感知觉的发展。个体最初的安全感和自尊的萌芽是建立在亲子依恋基础之上的。婴幼儿时期抚养者(主要为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方式与早 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密不可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如果抚养者(主要是母亲)能够准确把握婴儿发出的与其生理需要有关的信号,并迅速作出恰当的 反应,婴儿就能与母亲建立起初步的联结,对外界产生积极的信任感,逐步建立起安全的工作模式,形成安全型依恋。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