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充分的利用这些规律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则会阻碍教学的发展。
首先,人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一个人的身体发展是按照 从头部到四肢、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这样的顺序发展,所以,我们会发现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的头部比较大,而相比之下四肢短小。现实生活中,好多人都 觉得刚出生的婴儿,长得特别丑,但长了几个月后就觉得愈看越顺眼,其实这就是遵循的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因为生长的过程中头部和四肢的比例变得协调了。除 此之外,人的记忆方式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方式是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课程的设计 应该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不仅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损害学生的 身体和心理健康。
其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特征及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它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教育应该量力而行, 不要搞“一刀切”。在现实中,有些父母,往往不按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人为地通过训练来加速孩子的发展。比如:孩子一般3个月时会俯卧,能用手臂撑住抬 头,4~6个月会翻身,7~8个月会坐会爬,1岁左右才会站立或独立行走。但好些心急的父母们让孩子越过“爬”的阶段,或者很少让孩子爬,就直接学走路。 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虽然能早早地让孩子学会走路,但过早走路,容易把孩子的双腿压弯,还容易形成扁平足,而且孩子的的平衡感也会受到影响。 这就提示我们什么阶段干什么事,不然后果不敢设想。
再次,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不同年龄发展不同步。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高速发展期,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 年,通常我们会听到一些父母感慨说,“我家宝宝真是一天一个样”。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很多。发展 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不同年龄发展不匀速。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 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正是因为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给我们的教 学启示是抓关键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 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