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简答题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案: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作好观察的充分准备,制定观察计划,这是引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③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养成做观察记录或报告的习惯。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简述遗忘规律。
答案: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①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②课题的性质。③智力活动方式。④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4.简述如何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答案: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5.简述合理进行复习的要求。
答案:(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合理,(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
四、论述题
1.论述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答案: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 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同 时呈现若干正例,若有可能应把正反两种例证同时加以说明,以便促使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②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变式的作用在于分化概念。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区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异同点的过程。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 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 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 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2.试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
区别:
①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②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③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④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⑤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联系:
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