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作为幼儿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性别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作为存在于 社会生活中的生物体,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的性别既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即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物意义上的性别 (sex)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所谓的生物意义上的性别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所存在的差异;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 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是个体在自身生理特征的基础生,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以 及这些特征所构成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 上认为,性别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的,因此,幼儿期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的初始阶 段和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日后正常的恋爱、婚 姻、家庭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怎样的性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随着传统性别教育(单性化教育)的不足在现代社会中 不断显现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新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种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欣瑞教育小编老师将就目前人 们在幼儿性别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双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目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意义、双性化教育实 施的途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策略、双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几方面对这一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进行论述以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对幼儿实施性别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人们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实施幼儿性别教育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 的新要求以及在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人们探索出一种适宜的、理想的幼儿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的概念
双性化教育又称男女双性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在摒弃传统的绝对化的单性化教育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 念。其宗旨在培养个体的双性化人格即男女双性化,指同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时,教育者持有双性化 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女两种性别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它的设计者认为在教育孩子时 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