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双性化教育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双性化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理念在美国开始流行,它的产生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 果。也就是说双性化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的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家庭管理的民主化、人文化,越来越多的两性开始从事过 去只有异性才从事的职业。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之上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模糊,使得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日渐缩小。从而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能 性,同时发展的实践要求越来越多的两性不能再受单性化的束缚而应该具有“双性化人格”。

其次,传统单性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暴露出的不足是双性化教育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单性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女性可能缺乏独立性、上进心和独 立的精神;男性可能粗狂、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的气质。这种人才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情绪的调控等方面表现的较差。在当前经济繁荣发展、竞争激 烈,人际关系复杂、生存压力剧增的社会环境中,单性化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三)双性化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

“双性化教育”产生源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提出,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是此理论的萌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阿尼玛” (anima)(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和阿尼玛斯(animas)(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了人 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1964年,罗西第一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教育”这一新概念。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女的性别角色是对抗的、互不相容的,罗西认为这种传统的性别角 色单维的观点不够全面。罗西的性别双性化理论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所谓的“双性 化”是指每个人都有可能具有或多或少传统上认为的男性和女性特征。罗西的理论再一次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施双性化教育的目的

在传统单性化教育的不足不断显现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双性化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促进教育的公平

教育公平、两性平等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强烈呼吁的,而传统的那种“男属阳,女属阴;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及“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观念造成了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教育的不公平。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