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课程目标

一、内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一)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②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二)对社会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 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泰勒介绍的一种可行为的分类是: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他认为这种分类有利于把整个社会 生活分析成一些便于控制的方面,保证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

对已有的社会研究的结果如何看待,是课程编制者面临的一个问题。例如,对减轻同学课业负担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看法,这就需要对人们所重视的价值、观念、习俗等作进一步研究。

课程编制者还需要对“学校课程能够给予适当满足的社会需求”与“只有通过社会上其他 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两者之间作出区分。例如,学生健康的问题,学校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习惯和态度,但这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 全力配合。这类目标不可能仅凭学校课程就能达到。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