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教学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调节性作用。

二、内容【常以解答题出】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 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观。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 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 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