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材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
该模式是由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步骤组成。
①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首先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
②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③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④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
该评价模式考虑了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由于它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所掌握。
(四)CSE评价模式
CSE评价模式由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进一步发展形成。
CSE模式的实施步骤:1.需要评定;2.方案设计;3.形成性评价;4.总结性评价。
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把问题作为评价的先行者。
优点在于: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注重满足他们的需要;评价的形成性职能和总结性职能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改革全过程;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