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 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 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欣瑞专家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 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 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⑶围绕教学目 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⑷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 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 力。

二、再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 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 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 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 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 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page]

三、在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 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 角色转换。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变化为“圆桌型”,由全班整齐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 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 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 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 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应该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 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总之,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中的变数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

培训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教育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轻松备考,掌握考点!各省教师编制考试介绍入口点击查看更多考试政策>>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