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2.D。解析: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手段都属于教学媒介。
3.C。解析:智龄(6)除以实龄(5)乘以100,等于120。
4.A。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地认识。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这个媒介来认识地震,所以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
5.D。解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敢于创新,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6.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7.C。解析: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8.C。解析:潜伏学习是指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
9.B。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10.D。解析: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选项A、B、C都属于社会功能,只有D属于本体功能。
11.B。解析: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
12.C。解析:题干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3.B。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4.D。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15.C。解析: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该题中,走进橙色的房间引起温暖的感觉,这是联觉。 
16.A。解析:参加考试是学生享有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侵犯了小陈的受教育权。
17.B。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8.A。解析: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19.C。解析: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20.B。解析:《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二、填空题
1.演示法
2.心理过程
3.感觉
4.理解教材
5.观念性 内潜性 简缩性
6.社会主义现代化 生产劳动
7.互补性
8.成熟
9.气质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判断题
1.√。解析: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2.×。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 √。
4.√。解析: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到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会影响到班级成员的交往模式及小群体的形成。
5.×。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短时记忆的容量。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6.×。解析:教师的职责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还要育人。
7.×。解析:荀子是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
8.×。解析: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9.√。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他提出了联结一试误理论。
10.×。解析:在解决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时,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沉思型学生更占优势。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