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四.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强调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帮助学生明确 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学生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安排的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 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2)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人本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 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的材料,激发学生从自我倾向性中产生学习倾向,培养学生自发、自觉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学习。
五.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参考答案: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分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懂得是非的名称,但他是根据行为对身体上的或快感上的后果来解释好坏的(受罚、得奖和交换喜爱的东西)或是根据宣布这些规则和好坏的人们的体力来分别好坏的。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对自己身体上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从力量本身就是价值,而不是尊重为惩罚和权威所支持的那种基本的道德秩序。
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满足个人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儿童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
(2)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按照个人的家庭、集团或国家所期望人们做的去行事就被认为它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直接的和明显的后果如何。在这个水平上有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一好女孩”为定向。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被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其中许多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定型了的形象或“自然的”行为。经常用意图去判断行为。第一次把“他的用意是好的”作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阶段四: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行为是服从权威、固定的规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尽自己的义务、对权威表示尊重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是正确的行为。
(3)后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显然努力在摆脱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从而去确定有效的和可用的道德价值和原则。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阶段五: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总的倾向带有点功利主义的色彩。正确的行为往往取决一般的个人权利和异为整个社会批判考核而予以同意的标准。儿童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的意见和价值是相对的,从而相应地强调要求有一个取得一致意见的程序和规则。
阶段六: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根据良心做出的决定就是正确的,而所谓根据良心做出的决定就是根据自己选择的具有逻辑全面性、普遍性和融贯性的伦理原则作出的道德决定。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