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北宋人有理由对自己的山水画成就骄傲,因为在宋初即已出现两个标程千古的山水画大师李成和范宽。他们覆盖性地影响了北宋山水画,几乎从一开始即成为 一种无法逾越的体格,一种供后人不断模仿、修正和改造的范本,而这种影响后来甚至成为北宋山水画衰落的一种标志。北宋中期的郭熙就埋怨道:“今齐鲁之士, 惟摹营丘(李成),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林 泉高致》)

李成、范宽的山水画是直接师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画传统的结果。中国人对传统表现方法的学习和感悟同样是参悟自然的一种方式。范宽说的“吾与其 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心”,并非是否定师人、师物,而是对师人、师物和师心这一递进过程的逻辑表述。李成、范宽沿承并完善了五代北 方山水画派的全景构图形式和雄伟画风。李、范山水的进展似乎在于他们并不满足于用概念性的风格去描绘北方山水,他们以一种更为具体和更富于个性特征的方式 创造更加接近自然的“齐鲁山水”或“关陕山水”。

李成(?—967年),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时避乱于营丘(今属山东),生性孤傲而仕途失意。他善于描绘平远寒林这种齐鲁地貌的山水,尤以营造气象 和运墨精妙见长。他将北方山水画雄强而显板滞的风格转换成一种古朴秀劲、圆融而富于感染力的意境。《读碑窠石图轴》是其传世唯一可信作品。画平原乔木下大 碑一座,碑前一人作读碑状,一侍者持杖旁立。画中虬屈苍老的枯枝、奇崛圆润的窠石、人物、古碑共同营造出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而这一点在传世五代作 品中难以体验得到。

范宽,生卒年不详。陕西华原(陕西耀县)人,因习性迂宽,遂得“范宽”之名。山水与李成齐名。范宽的山水体格虽沿承五代北方全景山水的传统,但发展成为一种既气势雄伟而更具自然外貌特征的风格。

范宽传世作品《溪山行旅图轴》写关陕山水,高山仰止,气象雄伟。画面由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纵向贯通,造成一种紧凑向上的律动,而右边一线飞瀑和近景的 逶迤曲折的清溪、山路,又使这种向上律动所形成的紧张感得到缓解,使画面结构趋于平衡。范宽用笔坚硬厚重,“枪笔俱均,人屋皆质”(郭若虚《图画见闻 志》)。尤其是极有力度又极有变化的“雨点皴”,既使由线条勾勒出的岩面结构、石质更加峻厚,也使山峦和茂林关系更为深邃、丰富。这种“远望不离象外”的 视觉效果的出现,标志着北宋山水已向一种新的自然主义迈进一步。传为其作品的尚有《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

宋初属于李成传人的山水画家中还有一著名画家许道宁,生卒年不详,长安(今西安)人。早年于汴梁以卖药为主,后渐以画知名,有“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誉。传世作品《渔父图》笔法狂逸,较李成更为奇崛简易。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