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曾经在一本画刊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描写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运用不同的方法作画。同是在一个公园创作,西方画家会在一个小亭子里支起画板与画架正经八 百的坐在椅子上组织画面,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生。然而中国的画家会在林荫小道散步,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叫,随着画家的脚步去感受、去聆听,从而感受到其中 美的享受。也就是用心在作画。当画家的情满溢出的时候,我想这就是作画的时间到了,画家会加快脚步从回画室,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一一罗列在画面上。有句话说 的好“顺着藤子摸瓜”来形容中国画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画家在有着熟练运用笔墨的技术后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情”去组织画面,看到哪画到哪,可以把画家所想的 统统放入画面,画家的血液已经融入到画中。宋代画家文同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无疑证实了中国画的艺术理念。那么,西方用句熟语 叫做“堵住笼子抓鸡”。强调的是落笔以前,要通过充分的运用理智思考,对自然做出科学的研究,却无需上诉到感情和内心。由粗到精,画出大概的结构后,逐一 的扣细节。所以呢,画家作画的目的是为了言物与抒写内心是毫无关系的。大师达芬奇也说:“画家应学到全部自然,把所看到的一切都加以理解,把每类事物最精 彩的部分作为画材。由于使用这种方法,画家的头脑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去反映每个对象,因而可称为第二自然。这就是有名的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理论(书中 写到镜与模仿论相对,灯与表现论相对。西方传统的思维有一种“镜像思维”,而灯又偏向东方的道家思想,有道之人内心必有一盏灯。)直到20世纪的后印象主 义大师梵高也说到:“我并不认为自己从未大胆地背离自然。但是,每当我失去准确造型的时候,我就怕的要死。”可见写实主义在西方艺术意境根深蒂固了。
二、从“色彩”看异同
中国重笔墨轻色彩。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值得我们去思考。那么,我就得从我们的老祖宗那谈起了,道家崇尚的是“不争”、“柔”、“弱”、“处 下”、“无为”、“任自然”,崇尚心境。所以作画重“境”。材料也会单纯的运用笔墨,有色彩也是辅助笔墨而用的。老子说:“无色而令人色盲。”庄子也说: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可见老祖宗也是很排斥色彩的,觉得五颜六色的是太世俗,只能从表现上看,美是浮夸的美,并不是本真的美。虽说中国画的颜色单一, 但是画家对于毛笔的运用却可以分出五色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墨即是色,色即是墨。用墨明净,顿分五彩。色墨元不分,感悟在其心。可见中国艺术的博 大精深了。然而西方可不是这么认为的,西方爱色彩爱的要“死”,从中世纪教堂上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到19世纪的印象主义画派对色彩的执着与追求也不禁让人感 叹了。在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大师马奈说:“一张纸的颜色是光。”雷诺阿也说:“我的一生就是花在把颜色放到画布上去,并以此来自娱。”也就是说他们的兴 趣就是怎样把对象的光与色如实的反映出来。可见色彩的重要性了。
在中国传统的画科中,对于竹子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竹子是中国古代艺术之概括,是现代中国民族之精神。北宋的艺术大家苏轼爱竹子爱到疯狂的状态,他 在宅子的周围种下竹子以便细心观察竹子的体态和生长规律,以竹会友成为美谈。“竹之难,难在雅与俗之间。”竹子也体现人的气节,古人之所以画竹子也是因为 竹子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桀骜不驯的气节。竹子的所表现的自然属性常被赋予人类的道德属性。从墨和色的区别来说,色竹包括青绿竹和朱竹,青绿竹是对自然色 彩进行直接的描绘,然而却被墨竹逐渐的被取代,更多的注重情景交融。中国画家追求的是主观感受,对色彩也强调主观的意识。曾有“意足不求颜色似”的说法。 那么来看,西方的艺术,它主要是对真实光线的描写,印象主义画家莫奈常常对景写生,其目的就是抓住瞬息万变的光线来描绘色彩,但是这个流派虽然称为“印 象”,却跟人的主观感受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没有加入个人的情绪、情感在里面,也是如实的进行描绘,我觉得它也是“写实”的。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