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
2.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3.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4.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脉。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管的弹性;E.循环血量。
6.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脏收缩;B.呼吸运动;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重力和体位;E.静脉管壁的收缩。
7.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促使人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窦性心率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
8.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外呼吸(通气过程和换气过程)、气体运输、内呼吸。
9.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
呼吸形式: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式呼吸)、混合呼吸。
四个互不叠加的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10.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
11.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分压高、氧结合。
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12.氧离曲线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氧分压在60-100 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从98%降至96%。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 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
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
影响因素:CO2升高。PH值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反之氧离曲线左移。
13.氧利用率=(动脉血含量-静脉血含量)/动脉血含量*100%。
14.CO2的运输:A.物理运输6%;B.化学结合形式:与Hb结合7%,与血液中的Na、k结合87%。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