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声曲折—一可能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汉书·艺文志》载有“河南周歌诗”7篇之后,有“河南周歌声曲折”7篇;“周谣歌诗”75篇之后,有“周谣歌诗声曲折”75篇。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惟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传自六朝梁代的丘明,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繁复,使用不便,唐代许多琴家对其减化,后由曹柔确立为减字谱。

减字谱一一是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的,由唐代曹柔创立。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 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末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敦煌乐谱一—是一种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有20个谱字。表示琵琶的20个音位。此谱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一个北宋时期存放以佛教经卷为主的“藏经洞”内发现的。

俗乐二十八调音高谱——是一固定调性质的体系,用以表达音高记谱的字符也是一个固定调性质。可能是唐代的“燕乐半字谱”。《辽史·乐志》、《梦溪笔谈》中均有记载。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记载了二十八调的音高字符。

俗字谱一—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它通过运用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

宋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爱的《白石道人歌曲》中的词曲部分、张炎的《词源》中所记的谱字、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管色指法谱即是俗字谱。至明清时期,发展为通行的工尺谱。

工尺谱——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工尺谱被广泛用于民间歌曲、器乐曲、曲艺、戏曲等乐种中。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来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

工尺谱还有一些节拍符号,即板眼符号。如“、× 一 / △ ○ • ”。工尺谱的记写格式是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节拍符号写在工尺字的右边,每句末尾用空位表示。工尺谱的调号有“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五字调、乙字调”七种。

律吕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宋人赵彦肃传谱的《风雅十二诗》即用此谱。谱中用十二律吕名称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吕名称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有下方。谱中载有《关雎》等12首《诗经》歌曲。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