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明清】(公元1368—1911)
1、明清时期的说唱种类弹词、鼓词、牌子曲、道情。
弹词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一般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弹词流传的地区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影响最大的就是苏州 弹词。弹词的伴奏多用琵琶、三弦等弹弦乐器,其名称的由来,当与此有关。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等区分演员均自弹自 唱,并保持着坐唱的形式。在早期弹词艺人中,以创腔著称者有俞修善、陈遇乾、马如飞三人。他们在师承前辈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成为俞调、 陈调和马调。陈调苍凉粗犷,俞调婉转优美,马调质朴雄健,它们对于后世弹词唱腔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鼓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鼓是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掌握节奏,因此得名。鼓词的前身可能是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作“词话”。 鼓词在清初有较大发展,盛行于北方城市,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鼓词的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大鼓”的形式,它是在鼓词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相结合 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
“牌子曲”是明、清流行的民间小曲以一定形式联接起来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如京、津的“单弦牌子曲”、山东的“聊城八角鼓”、河南的“曲子”等。伴奏乐器北方多以三弦为主,南方常有琵琶、二胡、扬琴等乐器。
道情渊源于唐代的道曲,原始为徒歌,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清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又同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同源异流的多种形态,如浙江道情、湖北渔鼓。
2、梆子腔与皮黄腔
梆子腔,又名秦腔,也叫乱弹,最早因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渊源于明代陕、甘一带的民歌与说唱。其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急促。梆子腔在乾隆年 间流传已非常广泛,后来向东发展,与当地语言、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步演变为各地的梆子腔剧中,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 种,即创立了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它以一个基本曲调为基础,做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以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戏曲中的矛盾冲突。它还用调式 中不同的特性音来形成不同强调的感情色彩的对比、变化,分花音和苦音两大类。花音,又称欢饮,具有欢快爽朗的风格色彩;苦音,又称哭音,用以表现悲愤、哀 伤的感情。梆子腔的伴奏都以梆子击节,造成强烈的节奏感,主弦乐器板胡也有很浓厚的色彩性。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