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608年写作的歌剧《阿里安娜》全剧遗失,仅存一首哀歌,但已具有咏叹调的雏形,极具感染力,被奉为同类单声歌曲的范例。

1642 年上演的《波佩亚的加冕》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波佩亚如何费尽心机铲除皇后奥塔维亚,自己取而代之的故事, 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也是蒙泰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明确区分开,宣叙调的类型极为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说白式到精致 旋律化的,应有尽有,重唱大量使用,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戏剧冲突,“激情风格”在最广阔的范围里运用。蒙泰威尔第在歌剧领域显示出的高度创造力令同 时代作曲家黯然失色。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称雄欧洲的一百多年里,意大利歌剧基本定型为正歌剧。正歌 剧剧情严肃,内容来自于神话,或 是取材于历史,剧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和演唱都力求端庄文雅。主要的声乐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往往用来叙述剧情或人物自我表白,咏叹调抒情优美, 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合唱等形式很少出现在正歌剧中。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

A·斯 卡拉蒂是当时正歌剧领域最杰出的作曲家,现存歌剧50多部。他为正歌剧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歌剧中,重唱、合唱用得很少,咏叹 调占主导地位,他创用ABAl结构的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成为正歌剧标志性的形式之一;A·斯卡拉蒂还进一步将宣叙调细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 调”,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段落中;他还创用了快一慢一快三段落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古典交响曲最重要的前身。

紧随着歌剧的发祥地——意大 利,法国、英国、德国也发展了各自的歌剧事业。法国是除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为成功的17世纪欧洲国家。在不可避免地受 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同时,法国也有本国独具特色的东西,一是极受欢迎的宫廷芭蕾,二是在17世纪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法国古典戏剧,以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和 喜剧大师莫里哀为代表。要想创造出法国人喜爱的歌剧形式,必须成功调和各种需求,创建法国歌剧的任务最终在一个意裔法籍人的手中完成。

吕 利,原籍意大利,18岁时人法国籍,逐渐成长为17世纪法国歌剧最重要的人物。1664年开始与伟大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合作,创作一系列“芭蕾喜 剧”,《贵人迷》是其代表作,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合作,开始创作“抒情悲剧”,这是一种融合了法国古典戏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舞蹈的严肃 歌剧,吕利努力按照法国人的喜好来创作音乐,他改变意式宣叙调使之适应法语语音的特点,突出法语唱词的抑扬顿挫,咏叹调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合唱和舞蹈的地 位则举足轻重,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布景和富丽奢华的人物服装,很有皇家气派,这种样式的法国歌剧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法皇路易十四的喜爱。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