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发展】
19 世纪初,巴黎——这座法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城市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迅猛,成为一个繁华奢逸、娱乐业发达的大都市,它是当时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聚 集了浪漫主义文化的精英人物如巴尔扎克、雨果、德拉克洛瓦、柏辽兹、李斯特等,同时,大革命后富有的中产阶级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艺术趣味,崇高壮丽的题材、 宏伟广阔的场面和激动人心的拯救情节为他们所喜好,这些因素与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相结合,培养出了法国特有的“大歌剧”样式,也使巴黎成为19世纪欧洲 的歌剧中心。
“大歌剧”原指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的歌剧,后专指风格宏伟、场面豪华的歌剧,剧情常采用历史或宗教题材,篇幅巨大,多为四幕 或五幕,剧中不用说白, 而采用独唱、重唱和合唱,合唱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并有相应的大型群众场面、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和美仑美奂的芭蕾舞表演。奥柏创作的《波尔蒂奇的哑女》最早 为大歌剧写作树立典范,梅耶比尔写作的歌剧《恶魔罗勃》则达到了大歌剧的顶峰,阿列维的《犹太女》剧情曲折紧张、场面气势磅礴,亦是法国大歌剧的最佳范 例。
大歌剧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样式,影响了同时代的意、德歌剧创作,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贝利尼的《清教徒》、威尔第的《阿伊达》和瓦格纳的《黎恩济》。
法国喜歌剧产生于18世纪,但在19世纪后半叶有很大发展,往往采用亲切活泼的小型题材,且篇幅短小、形式简洁,不用宣叙调而使用说白,没有大歌剧那样奢华的排场,音乐语言也相对精炼,布瓦尔迪约的《白衣夫人》和埃罗尔德的《泽姆帕》是典型的19世纪法国喜歌剧作品。
19 世纪中叶,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轻歌剧。轻歌剧是规模近似幕间剧的小型戏剧,多采用浪漫主义多愁善感的情节写作,伴有对白、歌曲、管弦乐和舞蹈场 面,音乐来源丰富,有城市流行曲调,也有对他人歌剧选曲的“借用”,总的风格通俗易懂,颇具讽刺意味。轻歌剧的创始人是作曲家奥芬巴赫,他一生专事轻歌剧 创作,作品近百部,并在巴黎经营了一家上演轻、喜歌剧的剧院,取名为“快活的巴黎人”剧院。奥芬巴赫轻歌剧的题材多来自神话或历史,但常随意篡改剧情,代 表作为《地狱中的奥菲欧》和《美丽的海伦》,奥芬巴赫选用这些故事,其本意在于影射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庸俗和腐朽奢华的生活状态。
在奥芬巴赫的影响下产生的轻歌剧作品有:奥地利作曲家苏佩的《轻骑兵》、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的《风流寡妇》和英国作曲家萨利文的《日本天皇》等。
抒 情歌剧是由喜歌剧演化而来的另一种歌剧类型,它往往采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被认为吸取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抒情气质,故而得名。抒情歌剧的规模介于大 歌剧与轻歌剧之间,既无大歌剧的浮夸奢华,也无轻歌剧的轻佻肤浅,而是强调表达出原著中的真挚情感,音乐语言的使用上,结合了意大利的美声演唱和德国器乐 的配器手法,并在整体上体现出法国音乐明朗抒情、朴素文雅的风致。抒情歌剧的重要代表作有:托马斯的《迷娘》、马斯涅的《曼侬》和《维特》、古诺的《浮士 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圣·桑的《参孙与达莉拉》等。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