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4.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称《代面》,推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故事。兰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战场上不能威慑敌人,故戴一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威震军中,后传为佳话。人们据此编成歌舞戏。他所戴面具乃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

《钵头》,又叫《拨头》,表现西域一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表演者披发素衣,面部有哭啼之状,非常悲哀。

《踏 摇娘》,又叫《苏郎中》,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北齐有一姓苏、自号为“中郎”的人,常酗酒,每醉必殴其妻,邻人知道后,编 成剧目来戏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渭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 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这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舞戏。

尽管此时的歌舞戏还处在戏剧表演的初级、萌芽的阶段,但它们为我国具有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

5.什么是隋唐宫廷燕乐?

燕 乐,又称宴乐、讌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 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

多部伎

多 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依据地域、民族音乐特点进行划分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 场帝时期增至“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是在隋“七部位”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天竺伎”,将协律郎张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即《燕 乐》)列为伎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十部伎”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遂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