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阿里山纪行》等游记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阅历甚浅,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 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
(2) 体会中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3) 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语言魅力的作用。
同时,将教学目标中的“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和“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语言魅力的作用”这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威尼斯瑰丽的风光;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接下来,我就重点谈谈我对这篇文章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是按照“导入新课-----预习交流-----感知欣赏-----拓展质疑”这几个板块进行的。
首先我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亚德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这句话直接进入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魅力。
随后,我请学生将他们在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字词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同时请其余同学补充、指正,然后再将收集的字词集体朗读以便加深记忆。
当字词的障碍扫除清楚以后,我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课文。我请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画出文章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画出文章中表现威尼斯城 市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学生两人相互交流文中得到的答案,明确文章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的;同时明确城市特点的词语是“瑰丽、奇 特”。教师乘势再问:“奇特在哪里?瑰丽在何处?”学生再次到文章中寻找答案,明确:奇特在它的交通工具,瑰丽在“圣马可广场”、“教堂”、“叹息桥”等 建筑及两岸的风光上。它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等展现的一览无遗。教师还可以再问:文章到此结束了吗?其实没有,文章最后一小节还 写到了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文章写的内容基本上清晰了,教师再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文章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蓝色的是大海的色彩,它符合威 尼斯水都的地理特点,同时它又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色彩,在文中也表现为一种人文景观,它是美丽、和谐、幸福的象征,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游客等都是一种 人文景观,这种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这些正是威尼斯的内在特征,也正是它串联起了文中看似繁多而无关联的内容,这很好的体现了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美丽的威尼斯需要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在下一个环节中,请学生将他们最欣赏的句子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等方法入手寻找。学生找出之后,再请 他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读出关键的词语,注意读出重音,注意抑扬顿挫。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其余同学再读或教师范读以此感受那种幸福、美丽的 美,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讲一讲喜欢的原因和理由。
例: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