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 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1.投影仪和投影片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五、教学过程:

关于向心力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悟出物体未获得所需大小的向心力时不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设问:质量为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r的匀速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究竟多大?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科学猜想,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 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有客观根据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检验。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应该放 弃,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F向与m、ω、r可能有关系。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录仪映出思考题:①F向可能与那么多因素有关,怎样研究?②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③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