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 的地位。第一节是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出发 点。第一框主要内容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 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 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辩证思维,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的,引导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四)教学难点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 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 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常识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的引申和深化。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的物质性,而本课说明 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即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学生现在往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孤立开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