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知识点链接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 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2.启发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
3.适度性原则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 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循序渐进性原则
数学提问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一系列规律,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5.兴趣性原则
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
二、典型例题
在初中讲授“数轴”的时候,先创设问题情景“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往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往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
(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
(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关系的?
【解析】
问题(1),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尝试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用直线表示马路。
问题(2),启发学生感知参照物、原点的含义。
问题(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简明的表示位置关系。
三个问题,目的性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难易适度并由易到难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将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