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典例分析

【案例】以下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请根据此教学实录回答以下问题。

老师:这节课我们讲压强,同学们知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学生:力的大小。

老师:是的。还有别的吗?

学生:受力面积的大小。

老师:是的,压强跟物体的受力面积也有关系。同学们把书翻到压强这一节,告诉我书上是怎么定义压强的呀?

学生: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老师:那我们可以总结出,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而且只与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系。是不是这样?

学生:是。

老师:大家都理解压强了吧?

学生:理解了。

老师:好,我们接下来学习压强的计算。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

解析:建议考生在针对课堂实录进行评述时,从教师,学生,课堂气氛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1.教师方面

(1)教师角色的把握: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地位,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提问行为:教师在此课堂中的提问不符合启发性原则,直接给出知识内容而没有设计具有启发引导性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3)评价行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较单一,没有充分的反馈信息,违背反馈性原则,没能引导学员通过有效的反馈信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

2.学生方面

本教学片段中表现出学生依然是机械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为主,缺乏发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学习方式。

3.课堂氛围方面

由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技能不足导致课堂研究性学习氛围不足,没有创造出成功学习的学习条件。

【专题五 案例分析浅析追踪训练 答案】

案例1.【参考答案】

(1)正确选项为A。选B选项的同学可能没有正确认识温度和热量的本质和内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描述的是物体的状态,不能传递。热 量是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过程量。选C项和D项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质量、热量相同时,比热容和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关系,或者错误的认为贴的比热容大于铝的比热 容而计算的结果错误。

(2)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首先看一下这个题干,仔细想一下,物体吸收热量之后,物体的温度会怎么样?

生: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师:物体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的数值跟哪几个因素有关系呢?

图1

师:好,同学们看,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同的热量,那么……

生:升高的温度跟铁块和铝块的比热容有关系,比热容大的升高的温度低。

师:哪一个比热容大呢?大家还记得吗?

生:铝的比热容大

生:铁的温度高,热量由温度高的铁传到温度低的铝块,所以A正确。

案例2【参考答案】

(1)上述教学片断中,无论从教师行为,学生和课堂气氛都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教师方面:①教师提问行为:教师在该课堂中没有设置任何有效的问题,并且将知识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缺乏提问启发性,使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导 致学生学习效果不高。②教师评价行为:教师对学生产生的质疑,没有给出适当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单一的评价“对”,反馈信 息不足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多层次的探究,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不高。

2.学生方面:由于教师的引导不足,该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机械学习、接收学习为主,缺少发现学习和意义学习。

3.课堂气氛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没有为课堂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导致课堂没有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2)教学思路

师:同学们我们先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折射这一部分。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折射呢?举例说明。

生A:我们透过矿泉水瓶看过去,发现眼前事弯曲的,这是折射现象.

师:嗯,A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折射的例子,还有谁能说一下?

生B:我们把筷子插在水杯里,发现筷子断了,这应该也是折射现象。

师:很好,B同学你能不能给大家展示一下看看呢?

生B:(到讲桌拿到盛有水的杯子,并插入筷子)大家看,我说的没错,筷子“断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C:B同学你能说一下为什么筷子看起来断了吗?

生B:因为空气是一种介质,水是另一种介质,当光线从空气这种介质进入水这种介质时,就会发生偏折,所以我们看到筷子在水面“断了”。

师:C同学你是否听明白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C:我基本理解了,也就是说光线透过不同介质,就会发生折射。

师: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折射现象,现在大家都理解了折射现象的定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折射的规律。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