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王老师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诗的时候,让同学们找出和这首词风格类似的作家作品,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同学们用来举例的是( )。
A.柳永一《蝶恋花》一伫倚危楼风细细
B.晏殊一《浣溪沙》一一曲新词酒一杯
C.李煜一《虞美人》一春花秋月何时了
D.陆游一《卜算子•咏梅》一风雨送春归
2.老师在讲到杜甫的《蜀相》一诗时,曾用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来作为该节课的结束语,学生也因此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教师为学生补充的对联,其中.对联的内容与作家、作品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子,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王勃《滕王阁序》
B.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欧阳修《醉翁亭记》
C.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之风。——李清照《玉漱集》
D.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婚。——陆游《咏怀古迹》
3.老师在讲解郭沫若的诗歌《女神》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郭沫若诗歌的风格特征,特意让学生收集郭沫若的诗作。以下选项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
B.《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C.《天上的街市》
D.《地球——我的母亲》
4.某教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以“臆!微斯人,吾谁与归?”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与例句相同的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沛公安在?
C.战于长勺。
D.甚矣,汝之不惠。
5.学习《江南春》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诗文,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石头城》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逢人京使》
D.《泊秦淮》
6.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A.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C.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秦论》)
7.教师在教学《诗经•蒹葭》一课时,讲到了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赋”这种手法,特举了以下例句。其中,没有用到“赋”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C.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D.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8.学生习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 )。
A.听别人介绍
B.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C.广泛涉猎各类读物
D.从网上搜索
9.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老师在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即使个别学生在听讲,也显得心不在焉。但是当他随机提问的时候,发现学生几乎都能理解他讲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李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词,有些同学从课外也看过很多,今天我们就自己所知道的辛弃疾的词进行一次“你最喜欢的辛弃疾的词”讨论.好不好?”听完李老师的话,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什么原则?( )
A.多样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10.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的时候,有同学对文中的“海燕”形象不知道具体指什么,下列教师点评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不是来告诉你们答案的,不会的内容可以自己去多想想,多思考思考。
B.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海燕其实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C.自己去翻翻资料,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想海燕到底指代什么。
D.能大胆提出问题,这一点很好,还有别的同学没弄明白吗?
11.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言行神态如何?其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把表现菲利普夫妇言行神态变化的词句都找出来。
生:如我的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母亲“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接近我们!”
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几句台词。
(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母亲那暴怒的语气读出来)
生:老师给我们范读一下吧!
教师课前并无这个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气急败坏的、暴怒的、低沉的声调读道:“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读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B.教师富有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C.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充分地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D.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12.阅读《穷人》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当教师顺利地按教案教学完课文的第一部分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右手。)
生:前文写到:“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时间已是深夜,而第三自然段开头却写“睡觉还早。”我觉得这样写前后矛盾了。
师:你能对课文提出批判,了不起!谁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样写并不矛盾,因为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经常早出晚归出海捕鱼,桑娜等到十一二点睡觉也是常事,她可能已经习惯了,所以觉得“睡觉还早”。
生: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爸爸是开出租车的。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回来,对他来说到十一二点睡觉不算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
师:你以身边的事例为依据,很有说服力。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从前文中可以体会到此时桑娜最牵挂的是丈夫的安危,想到丈夫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在海上捕鱼,现在又生死未卜,即使她躺在床上,能安心地睡着吗?所以对桑娜来说“睡觉还早”。
师: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对生1)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生:(点点头)文中写西蒙临死时,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那她到底想抓什么呢?
师:对呀,既然课文没有写明,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西蒙临死时想干什么?
生:我猜想西蒙可能看到孩子睡梦中把盖在身上的衣服踢掉了,她怕孩子受凉,想伸手帮孩子盖好。
师:你的猜想很合乎情理。
生:我想西蒙可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又舍不得抛下自己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想最后一次摸摸自己两个孩子的脸。
师:假如你是西蒙.你想对两个熟睡的孩子说什么?
生:我肯定会含着泪水对孩子说:“宝贝,你们的命真苦啊,是娘对不起你们,娘不能把你们养大,上帝保佑,开开恩吧,但愿你们能遇上好心人收养你们。”
师: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让我们一起用深情的朗读对他们不幸的命运表示同情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B.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适当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
C.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13.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人,是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我们待会在阅读小说时会发现。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这样一来,就用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反映出封建制度的罪恶。接下来,我们就看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
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D.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
14.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题目。
师: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先听老师唱一首歌吧。
(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
师:好,听完了歌曲,也学完了课文,现在大家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要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彩屏显示:辩题——愚公愚否?)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正方:我方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考虑。
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
师:辩论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从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还要知道变通,要用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不能是愚蠢之“愚”,我们的精神应该像愚公一样的“愚”,那样我们个人和国家就大有希望了,正像歌中所唱。
(同时歌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对以上案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利用歌曲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B.从文本阅读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转换自如,展现了教师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作用
C.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D.辩论式教学,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开放式教学原则
15.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上次作文为大家布置的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我发现大家对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掌握得还算可以。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辞学上的比喻类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出来,那一定基于我们对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区别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弄清二者的区别,学会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B)师:(幻灯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法:因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选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故此用来做比。它的目的是为说明服务,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只适用于说明文文体。而修辞学上的比喻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增强文采服务。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C)师: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翻开《看云识天气》看第一段内容:……它们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羊群……
(老师通过举例对照课件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地在记笔记)
(D)师:同学们不要只顾记知识点,要理解消化。记好后大家开始自己检查作文,看你们的文章中有没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确。没有使用的同学,看能不能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单刀直入直奔教学主题是简洁且有针对性的导人方式
B.说明教师讲课准备充分,且恰当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C.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节奏跳跃性大
D.体现出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