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王老师在讲解布封的《马》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丁——《神曲》
B.司汤达——《红与黑》
C.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D.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2.老师在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赏析诗中的句子,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3.老师在讲到修辞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种修辞的作用,特列举了四句话让同学们说出其修辞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
②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
③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④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A.反问夸张比喻借代
B.设问比喻夸张比喻
C.反问比喻夸张借代
D.设问夸张比喻象征
4.教师在教学“伯牙善鼓琴”时,说此句中“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并欲举其他相同用法为例,下列可以作为例子的是( )。
A.他为人善
B.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C.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D.京中有善口技者
5.教师在讲授《童年》一课时,这样介绍主人公: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我”的外祖母将他养大,外祖父却怂恿他每次赶集偷东西。他聪明能干,却由于雅科夫舅舅的自私,在搬十字架时被压死。他是高尔基《童年》中的( )。
A.阿廖沙
B.格里戈尔
C.小茨冈
D.别里科夫
6.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有位教师举了以下几个例子,其中与该文蕴含的道理相同的是( )。
A.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沉舟侧畔千帆驶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以下教师对语文教学实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B.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C.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D.选择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8.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特点后,对其特点进行了以下总结,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音韵,以声传情,用声写象
B.汉语是“以达意为主”的组合
C.现代汉语的词语结构单音节化趋势明显
D.汉字是一种象形表音为基本特征的文字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下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应与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
B.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
C.情感教育应渗透于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
D.应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实现的一项任务进行
10.学习《背影》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文中一再写到父亲的背影,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段落,读给父母听;模仿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尝试写你熟悉的一个人。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
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C.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11.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文章后,对各式各样的桥的姿态、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设置了一堂有关桥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下列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适合本课的是( )。
A.全面了解桥,掌握桥的名称由来.领略丰富的桥文化
B.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注明索引资料的出处
C.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并能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
D.培养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2.某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进行了名为“给自己的作文找读者”的尝试。学生完成作文后。作文不是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保留2天,在这2天里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给同学写评语(内容不限,字数不限)。2天后作文收上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评价,这项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极高。
下面关于某教师作文课改尝试的评价,哪项是错误的?( )
A.教师关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乐于分享写作欲望
B.教师用“给作文找读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C.教师是作文评价的主体,教师要多改,反对学生的独立修改
D.写作评价能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13.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学生积极性高涨,发言踊跃)
正:愚公愚蠢至极,山大而力薄,他搬家要比搬山容易得多。
反:愚公精神可嘉,坚信人定胜天,他虽到了残烛之年,但还有他无穷匮的子孙啊。
正:人定胜天虽不假.但也要注意客观情况,这样做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并且他这样做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孙的身上。
反:这是篇寓言故事。本就是告诉我们人一旦下了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愚公是典范,他做到了,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他这一点。这一点精神很让我们受用了。
正:他做到了吗?他并没有做到啊!最后山并非他搬走的,是靠天帝解决的。
反:那也是被愚公的精神感动的啊!
正:子子孙孙,万一他们哪一代血缘无法延续,万一哪一代的孩子不想把毕生的精力用来搬山.违背了他的意愿呢?他的搬山理由根本不充分,这样做根本是以卵击石。
正:诺言未能实现就是谎言,梦想不能实现就只是梦想。哲学家说,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去粉饰梦想,以至于苍白了现实,这很悲哀,如果困在这样的虚无的梦想中走不出来那就更悲哀了!
正:……
持续辩论大概半个小时,正方占了上风.反方语塞,教师不能决,评论说双方都有道理。学生们甚至包括辩手们也都在困惑中摇头。
下面选项中对这则教学实录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学生自主解读,通过辩论,思维碰撞出火花。辩论的过程拓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发展了思维.还产生了创意的表达
B.通过辩论的形式能够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开发学生思维,材料中出现反方占上风,教师不能决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C.任何教学行为都应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当辩论的态势发生了倾斜,出现了反文本的阅读倾向,反方的同学几乎无招架之力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将阅读回归文本
D.有效的课堂对话应在学生、文本、教师这三个维度进行,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而这是一则只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教学
14.阅读教师在讲解《诗经•蒹葭》时的课堂实录(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播放“在水一方”的交响曲)
师:这是一首温婉动人的交响曲,它仿佛把我们的思绪带到有着绿色的山、青翠的树、潺潺的流水这样一个澄清的境界,非常美。。你喜欢吗?用最形象的语言说说你的感受。
生1:喜欢。这支曲子悠扬动听,它有时像弯弯曲曲的小溪,有时又像开阔奔涌的江河。
师:比喻很贴切。
生2:我感觉自己在蓝天碧水之间,远处有一叶小舟在飘荡。
生3:这首曲子叫“在水一方”,我听我妈妈唱过。我觉得眼前像有一幅画,一大片的水,迷迷茫茫,好悠远,好深邃。
师:形象具体,色彩明晰,想象的画面是历历在目。《在水一方》本是一首歌。它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写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都是她的作品。琼瑶的文学素养绝大一部分来自于古典诗词。《在水一方》就是她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水一方》的原版。学完后,相信你也会写歌。请大家自读一遍,给不认识的字落实字音。
下面对这段教学导入,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乐曲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学生大量信息,属于情境导人法
B.歌曲导入,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对使用歌曲《在水一方》的解释多余,可删去.使导入更加简练
C.以乐曲导入,为学生接下来感受文本表现出来的传统诗歌的淳朴音乐美,奠定了基础
D.由乐曲人手,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形象思维,培养形象表达,可谓一石三鸟
15.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师:找出描写孔乙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通过模仿来体验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生1:“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动作之潇洒,传达出孔乙已在那些短衣帮面前的炫耀心态。
生2:我从他开口“之乎者也”能看出他迂腐的悲凉。被别人嘲笑,自己却陶醉其中,也可看出社会对这个不幸者的冷酷。
生3:“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经常被人欺负,无力抵抗,他是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生4:孔乙己坐着来,坐着走,最后的行走以手为工具,悲苦至极,众人的笑声,此刻悲哀
至极。(至此,课堂气氛沉重,同学都陷入一片沉默与深思中)
师:为了体验更深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表演孔乙己的动作神态,也看看他对人物的揣摩是否符合书中的描写。
(一生表演过程略。但表演过程中,全班氛围出现了可怕的逆转,由于那位表演的学生稍显笨拙和生涩的举动,全班同学爆笑一片,狂笑不已,原本凝重严肃的氛围一下子被打散了,取而代之是喧哗、起哄,以及本不该出现于本课堂的开怀大笑)
以下选项中,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表演深入对人物心理世界的体验”的巧妙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B.通过表演的方式对于理解孔乙己的形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将本可引发无限想象的文本定型化了.教学效果值得商榷
C.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想通过表演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这则教学表演欠缺足够的准备,不能达到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目的
D.通过表演来理解文本内容,需要一定的表演技巧,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表演技巧不专业,很容易适得其反,故初中教师不可使用表演教学这一教学手段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