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
A.王实甫的《西厢记》
B.孔尚任的《桃花扇》
C.马致远的《汉宫秋》
D.白朴的《墙头马上》
2.老师在讲解俗语的使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让同学们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歇后语使用错误的一项,学生应给出的答案是(  )。
A.再过十来天就开始中学生生活了,这一堆看过的动漫书刊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真是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B.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竟然还有人上当受骗。老王叹息道:“唉!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别人着急也没用?”
C.这次试卷的难度很大,十道题小张错了六道,他长叹一声:“这真叫做牵牛过河——六脚全湿啊!”
D.老先生的想法有些过时了,和这位年轻人说的明显是老水牛拉马车——不合套了!
3.老师在讲解古诗这一单元的时候,列举了以下诗句,让同学们说出诗句描述的季节,选项中的顺序正确的是(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A.春秋夏冬
B.冬秋夏春
C.冬秋春夏
D.春冬秋夏
4.教师在讲授《曹刿论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定语后置,特地选取了一些例句,下列不满足举例要求的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楚人有涉江者
C.客有吹洞箫者
D.石之铿然有声者
5.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中国古代白话文小说,选文分别为《智取生辰纲》
范进中举》《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老师在讲完这一单元后,向学生推荐其他同题材作品,下面选项中不适合的是(  )。
A.《马谡失街亭》
B.《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C.《刘姥姥进大观园》
D.《孔乙己》
6.老师在讲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判断句,特地找出以下句子进行拓展,下面选项中的句式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
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
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对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
C.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能力
D.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四学段的学生(7~9年级)识字与写字提出
了明确的要求,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步感受汉字的字形美
B.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C.能用毛笔书写楷体,在书写过程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D.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10.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B.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C.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D.体现出说明文教学对事物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视
11.以下是课文《散步》的教学过程片断,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二读.感知文本内容
师:[A]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师:[B]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爸爸、妈妈。
(学生答案丰富,甚至穿插出了感人情节)
师:像这样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请你给这样一种写法取个名字。
生:以小见大。
师:[C]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
师:[D]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也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事。然后推荐一个同学给大家说说。
(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生纷纷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
对以上划线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和学生情感的初次对话,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呈递进性由浅人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入
B.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C.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分歧”的解决说明的道理后,非常自然的上升到写法,为写作打下了一个基础。“请你给这样一种写法取个名字”,发掘和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性
D.从文本走向生活,学生的学习富有真情实感,情操得到真正陶冶,但是和上述材料中“以小男孩的身份说故事”这个教学环节重复
12.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
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
……
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
“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
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13.下面是某教师关于《三峡》的教学设计,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请一名学生逐字逐句翻译一遍这段话,然后帮助纠正
B.让学生借助字典结合所学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偏义复词等,以帮助接下来的理解
C.教师找出关键语句,让学生试着翻译
D.试着让一两名学生断句阅读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1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学生理解本段文字表达的重点时,进行了如下解释:
学生甲:一般开头是文章的重点,所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这段文字表达的重点。
同学乙:对,一般开头是重点,但是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是“也不必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因为“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中“也不必”后的内容才是重点。”
同学丙:不对,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为了引出“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所以,这才是文章的重点。
同学丁:不对,老师说过,一段的中心句或者在首句,或者在尾句,所以丙肯定不对,而首句也不是重点,所以肯定是末句“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针对上述回答,老师的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看书应该仔细、灵活,再好好读读这段话。
B.甲、乙、丁应该向丙同学学习,丙同学找的很正确。
C.丙同学说得很对,本段的重点就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
D.丙同学找对了本段的重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这句话才是这段的中心句.而不是首尾句好吗?
15.阅读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搜集关于“雨”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的任务,现在就请我们的同学向我们展示我们小组智慧的结晶。
(学生代表朗读各自推荐的优秀作品,作品分别是《春夜喜雨》、《春》中节选的一段《春雨图》、《雨巷》《雨声》。
师:(B)听完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我想同学们的心扉早已被多情的雨打动了,谁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之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师:(C)前面我们倾听了写雨的作品,相互探讨,相信我们都已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了,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摩拳擦掌,急不可待地想实战演练一番了,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看过视频后,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即兴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视频描写。
(播放电影《惊涛骇浪》选段视频——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时,人民子弟兵临危受命,军民联手浴血奋战,抵抗洪水,保卫家国的事件)
师:(D)好,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写作,老师也完成了,能不能让老师先展示一下老师的作品.你们帮老师指导指导好不好?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课前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为进入正式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但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帮学生扩展思路.从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思路受限
B.由学生自由谈论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到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符合教学规律
C.由读到说到写.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顺利完成了教学的过渡,且教师在选择视频教学时,适时利用这一契机,拓展了学生对“雨”的思维
D.语文综合型学习,应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体,故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展示自己作品,不合理,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