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灰姑娘》出自《格林童话》。 
2.D【解析】A项“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出自苏轼的《夜泛西湖五绝》。B项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内容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项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全诗内容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D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是描写洞庭湖的句子,和西湖无关。 
3.D【解析】“皆以美于徐公”省略了宾语,完整的应该为“皆以(之)美于徐公”,翻译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 
4.B【解析】《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B选项中史记的时间起始错误。 
5.A【解析】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评价应该属于教师评价功能中的激励。 
6.D【解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出自韩愈的《马说》,这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题干中的导入语用于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7.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8.B【解析】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9.D【解析】《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和《爱的牺牲》均为欧•亨利的作品。《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10.B【解析】根据材料,学生需要从与祖辈以及父辈韵交流中得到关于故土的信息,这应该属于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日常生活的话题。 
11.D【解析】在经过“一字师”的引入之后,趁热让学生以韩愈诗句进行练习,可以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12.C【解析】A项错误评价了写作练习的难度,该教师的练习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B项将阅读和写作绝对地分开,说法不正确;D项全面否定了片段练习的作用,说法太过于绝对。 
13.A【解析】从材料显示的课堂情况来说,虽然课堂没有按照教师预定的情况发展,但是该教师合理地处理了突发情况,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14.B【解析】“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创造性的活动。 
15.C【解析】通过这个练习,可以使学生揣摩文章精彩句并将它用在文章中,所以能够达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题 
16.【参考答案】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自嘴吃也可以”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17.【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18.【参考答案】 
(1)谈话激趣,引入课文学习。 
导语: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已记忆中的端午节。(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②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③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问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问题二: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明确:质细、油多、蛋黄红。 
问题三: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④在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①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主动在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②教师先肯定并评价学生们的感受,然后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③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思考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 
思考题二: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质细而油多。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过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让高邮鸭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替汪先生宣传他家乡的鸭蛋) 
学生交流,然后进行即兴回答,并共同评出最佳语句。 
思考题三: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练笔延伸。 
从下列4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写一个片断。 
要求:既充分利用课文,又要有自己的创造。 
①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导游,要向外地游客介绍你们高邮的端午风俗,你会怎么说? 
②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厨师,该怎么向游客们介绍高邮的成鸭蛋的腌制方法和吃法? 
③假如你是~位高邮的小朋友,请向外地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可爱的鸭蛋络子。 
④假如你是一位到高邮旅游的游客,刚吃了正宗的高邮咸鸭蛋,你会怎么评价? 
教师示例: 
话题④:这些年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完全不能和这高邮的咸鸭蛋相比。这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而且蛋黄是通红的,真是不吃不知道, 
一吃忘不掉。 
(5)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案例分析题 
19.【参考答案】 
这位教师的课堂设计摆脱了语文词语复习常见的总结归纳、做试卷等固定模式,在游戏中复习,在复习中找乐。这样一来改变已有的陈旧模式,二来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书写负担。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全面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复习效果良好。(2)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3)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4)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赛以激励为主。 
本节课前不足之处在于:(1)这种比赛形式不能检查全班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存在随机性。(2)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但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较困难。又由于全班学生参加此比赛,比赛实际需要时间超出了正常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要么减少词量,要么增加时间。(3)比赛后应该让学生当场发表对此类型课的看法,以便从学生的角度来完善此类型课的模式。 
20.【参考答案】 
(1)第③段,“蜿延”改成“蜿蜒”,第④段,“越越欲试”改成“跃跃欲试”。 
(2)病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迈开大步向山上冲。 
修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迈开大步向山上冲。 
21.【参考答案】 
这篇习作主体内容写的是爬山的过程;有详有略,不过并没有围绕标题“路”来写,作文不扣题,有跑题的倾向。整体来说,作者似乎还没有明确的立意意识,所以写出来的习作看上去比较随意,因此需要培养明确的写作目标,即为什么写此文,想告诉读者什么。目标明确了,这个随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