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土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体诗的文体特点,特向同学推荐了以下古体诗,希望同学在课下阅读。下面选项中的文体不是古体诗的一项是(  )。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李白《行路难》
C.曹操《观沧海》
D.苏轼《赤壁赋》
2.老师在讲解《香菱学诗》的时候这样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薛宝钗
D.王熙凤
3.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要求大家注意“每有会意”中“会意”一词的释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此课中具有相同现象的语句。下列学生举出的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
A.或置酒而招之
B.不求甚解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亦不详其姓字
4.老师在讲到孟郊的时候,说其是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  )。
A.杜牧
B.许浑
C.贾岛
D.姚合
5.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兰诗进行内容分析,以下同学对诗歌《木兰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王:《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小李:“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八句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C.小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D.小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拟人手法,别具一格。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的赞美和歌颂。
6.在学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后,老师让学生列举了同样有哲理的诗句。以下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7.以下是某教师在《再别康桥》一课的导人。阅读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师: (点击课件,多媒体依次出现:难忘的1928年;康桥照片;康桥情愫;林徽因照片、林徽因情愫。动情地依次向学生解说多媒体出现的文字)在徐志摩短暂的一 生中,有一年对他来说是最难以忘怀的,那就是1928年。这一年,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康桥,短暂的停留之后不得不离去。“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看来,物是人非。同时,这一年,他痴恋的才女林徽因订婚了。如今,故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此时,徐志摩的心理有涌起怎样的感情呢?带着 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诗中,去触摸诗人丰富道德内心世界吧!
关于以上教学片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教师营造出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B.让学生从感性的形象人手,再到理性的探究和思考,由“眼中之景”逐渐追寻“心中之景”
C.该导人稍显拖沓,教师的激情解说让人有“先人”之嫌
D.该导入过度地介绍诗歌创作的情景,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重心由欣赏诗歌转到对徐林二人的情感故事中
8.教师在某课的“诵秋”环节中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据此以下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是唐代诗人陶渊明《酬刘柴桑》中咏秋的经典名句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杜甫《山行》中描写枫叶的句子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句子,这二旬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是唐代边塞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
9.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10.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教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把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直接提出,由学生来回答,会使学生对写作的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
B.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指导单一、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C.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也同样运用
D.打破以往由教师先做讲解提示,由学生自由作文的做法,改为由学生分组讨论
11.以下是某教师的课堂回忆录(节选),读完后按要求作答。
教 学时我安排了两个环节: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纯的美景,并配以轻柔的《高山流水》乐曲,让“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触动、诱发学生的感 情,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并进一步让他们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也能受到美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山水的感情, 也激发他们热爱文章之所爱——“陋室”。
其次,我把重点转移到人物身上,启发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吟诗及谈笑之声,在先前“身入其境”的基础上,再 “情入其人”,使课堂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学生仿佛与“陋室”主人共同享受山野的恬静与自然,从而带着对古人的喜爱与羡慕之情,朗读全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这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力激发。如果说,教学导语阶段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来学习,那么,正文教学阶段对审美 情趣的激发,则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情”来读书。
对于该教师的课堂,分析不准确的是(  )。
A.该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主观。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了山水美景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C.开篇就用单纯的美景和轻柔的乐曲奠定了课堂恬静的氛围,有剥夺学生阅读课文的初体验之嫌
D.设计是由“景”到“人”再到“情”,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以下是一位语文教师为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课设计的学生作业,阅读并回答问题。
作业: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以下选项对这三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道小题难度逐渐降低
B.第一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C.第二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D.第三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3.阅读《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
生: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生:紫藤萝花能卖钱吗?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
(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搞清了感兴趣的3个问题,但是,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下列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通过3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3个问题展开,通过学生讨论、商量,最后得到解决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
B.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老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缺乏对课堂的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没有正确认识本课的教学任务
C.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这位教师的教学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D.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的“盲目生成”
14.阅读《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要求你们做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
生:朗读课文
师:朗读,多聪明啊!(学生会心地笑)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不朗读呢?(师和善地
笑,生笑)再猜!
生:熟悉生字。
师:熟悉生字(生笑)。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
(生笑,继续说)
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怎么熟悉呢?要说出熟悉课文的方法。
生:先朗读课文。(生大笑)
师:然后概括——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哎呀,接得真好。(师笑,生笑)
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好的,大家请看——(屏幕显示:文意理解,美段纫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
以下对四项对这则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简单凝练但却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B.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教学目标,而是在于学生的商量过程中巧妙地生成“目标”.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思考,体现了教师巧妙的课堂构思
C.教师采用学生“猜”,教师逐个分析的方式确定教师目标,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D.在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猜测”出现误区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继续让学生猜,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没有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15.阅读《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上课前咱们先玩游戏。这回游戏不动胳膊不动腿,光动大脑和动嘴。第一个游戏叫“词语背对背”。想想,什么关系的两个词儿是“背对背”的?
生:是反义词。
师:对,就是说反义词。下面请听题:真——
生:假。
师:真实——
生:虚假。
师:真情——
生:假意。
师:真心实意——
生:虚情假意。
师:“词语背对背”很顺利。接下来玩第二个游戏,叫“词语开花”。同学们都做过扩词练习,今天难度加大了.你所说的词语中得同时含有“真”和“假”这两个字。我先说个最容易的,“真真假假”。
生:以假乱真。
生:真假分明。
师:假作真时真亦假。
生:真假难辨。
师:正因为真假难辨才要打假。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
这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导入环节,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游戏导入,创设了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
B.课堂导入应简单有效.这位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一个“词语背对背”即可达到引入的目的。第二个游戏“词语开花”就显得啰嗦赘余了
C.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课文,虽然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导入方式,但是这里教师设置的找反义词、扩词的游戏,游戏小、起点低,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无论是“词语背对背”还是“词语开花”,两则游戏都围绕着“真假”两字展开活动,导入偏离了课文主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