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学科专业素质——第二讲

新课程中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中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如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教学是获取而非给予,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革。新课程观的确立,导致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的简单过程,也不只是学生在理性的科学世界进修的片面发展的过程,而是既关注学生科学世界的教育,也同时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教育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学观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变: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教法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的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有了重大转向。

1.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

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是教材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核。

2.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人类文化的曲解,是对教材的误用。新课程倡导的对话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它由“圣经”变为一种“材料”,对话生成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教学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2.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

传统的教师教学角色定位,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有很高要求,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给教师背负了太多的“应该”,包揽了太多的“必须”,逼迫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是信息源(途径)的提供者,即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具体的信息的传输者,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3.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本身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但在教学中,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还是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不仅仅是平等者,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4.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开发课程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在第一个层面上,教师开发课程体现为对既有的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教育情境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现象。教师对原有课程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本人个人化的教学需求,体现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原有的课程更适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第二个层面上,教师开发课程体现为学校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出新的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管理制度上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制度土壤。从本质上而言,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具体学校情境中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开发出来的课程。显然,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内在地蕴涵在校本课程的概念之中。校本课程为教师的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提供了现实的课程形态载体,使得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不再停留在观念的层面,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教师的课程实践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5.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利,教师也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实践不仅仅是执行专家学者的指令,教师在实践中也要体现自身的理论反思。教师的研究角色既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并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研究者这种新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征。

1.教师要转变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适时的建议与指导,以体现教育的“引导”和“塑造”职责。再次,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物理时空与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引出一定的“话题”。

传统知识论认为的“知识可以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界限而适用于任何情境”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情境”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3.教师要学会一些引导“对话•互动”的策略和技巧。

例如“头脑风暴法”,在对话、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对话者的思维。

六、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的实施。2.合作学习的实施。3.探究学习的实施。

七、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1.国内目前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讲解接受式;(2)示范模仿式;(3)自学辅导式;(4)探究发现式;(5)情境陶冶式;(6)集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2.当代国外的几种教学模式

(1)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4)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5)合作教学模式;(6)萨奇曼的探究教学模式。


2015中小幼教师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