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教师总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家用心想一想,你对生命又有了怎样的感悟呢。

五、布置作业,迁移内化 1.喜欢写作的你,把你想对安静说的话,或者对生命的感悟写在一张小卡片上。(必做) 2.喜欢积累的你,把文中你认为好的句子词语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必做) 3.喜欢讲故事的你,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选做) [设计理由]作业布置采取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7、自由发展的空间。 8.【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学生的品行。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文的生字和生词;认识7个生字,会写l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l2个词语。②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工具书、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问题(三): 一、初读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子”的音、义和“拜”的字形。 2.看课题质疑,教师随机板书记录梳理学生的问题。(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果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做上记号。 5.检查词语。出示:孔丘、仲尼。 教师简介古人的姓、名、字、号。(古人的名字比现代人的名字要复杂些,大体上有姓、名、字、号四项。名用来称呼自己,做自我介绍;字,朋友之间互相称呼使用;号,是对有名望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我们还是到课文中来看看吧!) 出示句子: (1)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2)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3)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学生读句子,体会称呼的含义:孔子的谦虚,对老师的尊重和老子的谦虚,对晚辈的欣赏。 二、精读品悟 孔子为什么拜师?默读第1自然段。 1.说说孔子拜师的原因。

2.理解词语“渊博”。 出示生字“渊”在字典中的义项:①深水;潭②深;③姓。请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释。 3.从哪里看出孔子知识渊博?(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结合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4.“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孔子谦虚、好学) 5.教师小结:同学们渎懂“孑L子为什么拜师”了吗?这个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关注。 孔子怎样拜师?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 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吗?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出示地图:指出曲阜和洛阳的位置。 3.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 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 ____ ,饿了吃 ____ ,累了就____ ,天黑了,住在____ 。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孑L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 ,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衣服上____,鞋子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4.带着体会齐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5.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要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读懂孔子怎样拜师。 三、品读体验 教师过渡:是啊,风尘仆仆的孔子不顾旅途的劳累,不顾几个月来的艰辛,片刻没有休息,就拜见了老师。师徒见面后的这番对话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同桌之间自由地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 1.出示对话 (1)“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2)“你是——” (3)“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4)“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5)“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指名读。 教师指导:渎好对话,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物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出示句子 孔 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 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 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指导: (1)孔子几次向老师行礼?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孔子的话。 (2)“纳闷”是什么意思?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老子还为什么事纳闷呢?指名读:“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原因是——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联系上下文,读懂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再次练读对话 学生带着理解自已练习。 师生合作读对话。 学生再练习。 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对话。 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 (1)指名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教师: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呢?课文写得比较简略,只有一句话。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孔子什么时间有了问题,就会怎么办? (3)交流,指导。 四、拓展延伸 ’ 教师:同学们,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拜老子这样的圣人为师,还曾经拜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小孩为师。读读《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这个故事,你会对“孔子拜师”有新的认识。 [设计理由]设计了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达到教学的目的。

9.【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作者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l~3自然段。②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过稃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问题(三): 兴趣导人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默读第l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 羽毛 眼睛 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l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2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3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2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画出有关词语。 (4)学生画出句子,汇报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4、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Iii。 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美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 ., ‘ (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 2)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设计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教学中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 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参考设计】 问题(一):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②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②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问题(三):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字的演变的过程: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设计理由]通过一个“秋”字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依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6ng)”。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设计理由]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1)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2)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黄昏,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学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教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同学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阅读诗人所写的局部关予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 有那——,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体会“见”的意蕴。 ⑦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1)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封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2)重点交流之一:“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1)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2)回读《秋思》。 [设计理由]将整首诗分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并重点解释个别词语,使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中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对比阅读 1.出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考虑 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设计理由]与其他写秋天的诗对比学习,拓展知识。

五、积累延伸 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1.【参考设计】 问题(一): 这 篇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愉人。然后爸爸 借助白杨树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即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具有无 私的奉献精神。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自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问题(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树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 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白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表达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地在介绍白杨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12。【参考设计】 问题(一): 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给予,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给予的快乐。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给予、羡慕、兜一圈、富裕、不由自主、饶有兴趣”等词语的意思。 ②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知道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的快乐从何而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保罗、小男孩的心灵,陶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2.教学重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问题(三): 导入: 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 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他自己也非常想吃,没有给小妹妹。 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13.【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 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 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损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 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在写作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③通过学习初步感受小小说的文体特色,学习抓住小说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②感悟洪水的环境描写对烘托情境、衬托人们的恐慌以及老汉的镇定、沉着的作用。③感受比喻、拟人、短句等表现形式的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问题(三):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人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一一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_____ ,从山谷里_____ 。洪水已有近_____,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_____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_____ (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 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带进句子中去。 8.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人,他——。 9.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内部资料、内部测试题
教师资格证保过班,十余年年教学培训经验,带你一起冲刺考点!  线上报名

2015中小幼教师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