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心理学知识复习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什么是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哪两类?

答: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什么,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

答: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4、请谈谈你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此可作如下认识:

(l)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上升的。

5.研究学生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内部资料、内部测试题
教师招聘保过班,十余年年教学培训经验,带你一起冲刺考点!  线上报名


答: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6.什么是注意,我们应当怎样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教师可以从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来考察。因为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最显著的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和呼吸运动的变化。但要真正了解学生注意的实情,还需审慎,全面地根据学生的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7.我们应当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参考答案:(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正确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提高学生活动的目的性。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③训练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8.有些教师在教形近字的时候,相同的部分用白色粉笔写,而对于不同部分用红色粉笔写,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符合什么规律?

答:这样做的好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这样做符合两个规律:①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②符合感觉的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率。

9.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

错 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但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有时有着消极 意义,而有时也有着积极意义。当错觉存在消极意义的时候,我们需要加以避免,当错觉存在积极意义的时候,又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同时,有些错觉是很难避免 的。因此说,一定要避免错觉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10.什么是观察,发展观察力有何意义?

答、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以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发展观察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3)观察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1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题要点:(l)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①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③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④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12.什么是记忆,它是一瞬间的活动吗?

答: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

13、记忆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答:有两种分类标准:

(l)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间记忆,长时记忆。

14.什么是遗忘;它有什么规律,此规律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答: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复习巩固。

15、有人说:“学生年龄越小,越善于机械识记”,这句话对吗?

答:此话不对。

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进行识记时主要依靠的是机械识记,其原因是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很多东西不能真正理解。实际上不管是机械识记,还是意义识记,都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其效果越好。

16、 教学生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 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 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答: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儿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以保证记忆效果。简言之,老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17、应如何合理地组织复习?

答题要点:(1)复习要及时;

(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复习份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18.什么是想象,想象有什么作用?

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想象;

(3)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想象。

19.什么是思维,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哪几种?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以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三种: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0、学生解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审题;

(2)题日归类;

(3)重现有关知识:

(4)找出问题的答案。

21、什么叫情感,它是以什么为中介的?

答: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作中介的。

22.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

答: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3、请谈谈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答:(l)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同时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

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一方面,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另一方面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24、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

答题要点:(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

25、品德,主要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

答: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简称知、情、意、行。

26、如何理解和运用惩罚?

答题要点:(l)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2)惩罚应少用慎用;

(3)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运用惩罚,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惩罚要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惩罚要公正治理;

③惩罚要结合说理教育。

27、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等。

28.班级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

答:(1)教师的主导性: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班级人际关系的侧重面,会随着他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程度而有所变化。

29.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有哪几种情况?

答:有三种情况:受欢迎学生。不受欢迎学生,中间型学生,而以中间型学生为主。

30.什么是个性,它有哪些特性?

答: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

统。

个性是个性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其中普遍性包括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

3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分为五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逐级实现的。

32、什么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答;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

33、什么叫兴趣迁移,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迁移需哪些条件?

答:兴趣迁移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发生兴趣。兴趣迁移的条件有:一、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二、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的兴趣之间的相通点。三、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34.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

答:学生长期地自我评价过低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更为不利。因为这会降低学生的自尊生和自信心,阻碍其个性的形成。

35、请谈谈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题要点:(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6、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怎样?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对我们有何意义?

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极低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对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我们要注意

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

响。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

37.学生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三个方面: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38.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

答题要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照群体。

(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3)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

(4)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39、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40、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答:(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当心理的发展由量受到质变时便表现出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其发展的阶段不可跳跃,不可逆转。

(3)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其发展速度也不同。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每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成为个体间的差异。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