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六章 课程
601、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602、简洁的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603、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
604、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605、(拉尔夫.泰勒)对课程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606、编织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步骤,所以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607、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卢梭《自然主义》、杜威《儿童经验主义》、罗杰斯《人本主义》;(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不莱梅尔德、巴西的弗莱雷)。
608、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和(具体课程的编制)。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面。
609、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610、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611、义务教育阶段颁布了(17个学科18种)课程计划;高中阶段颁布了(15个)课程标准。这些标准的结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组成)。
612、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613、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特别应关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三种课程资源。
6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想对优越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教师的培养)、(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6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四种。
616、教育部于2001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同期,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管理等内容。
617、2003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地进入新课程实施,2007年全国实施。
618、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619、高中课程改革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制度保障)。
620、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621、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用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622、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623、普通高中课程有(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普通高中学制三年,课程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并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624、国家规定高中三年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课程至少获得(6学分);学生总计达到(122学分)方可毕业。
625、(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
626、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第七章 教学
701、(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人得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702、早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703、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704、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705、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对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 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个阶段,他的学生(席勒)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个阶段),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五段教学法)。
706、19世纪末,美国使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他被简明的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因此,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
707、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不少的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
708、形势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由(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史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709、我国《学记》中边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五 大教学原则。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10、直观教具可分为(实物直观和摸象直观)两类。
711、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苏格拉底形成著名的(产婆术)。孔子不仅强调(“学思结合”),而且还强调(“学以致用”)。
712、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提出了(“系统性教育原则”)。
713、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⑴讲授法。⑵谈话法。⑶讨论法。⑷读书指导法。⑸演示法。⑹参观法。⑺练习法。⑻实验法。⑼实习法)。
714、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715、班级授课制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教学方法可划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自学课、讨论课、作业课)等。
716、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和(个别教学)。
71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几个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718、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719、学生作业成绩评定的方法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其中(测验法)是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多种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720、根据测验题目的性质,可以将测验分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和标准化测验)等类型。测验的效果都取决于(测验题目的质量)。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果、难度与区分度)。
72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与考试)。常用的计分制有(百分制与等级制)。
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内部资料、内部测试题
教师招聘保过班,十余年年教学培训经验,带你一起冲刺考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