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四、学习心理与教育

(一)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涵义: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实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

(1)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2)加涅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和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学生学习的特点:组织性、依赖性、间接性、基础性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1.学习动机的涵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动机的分类:(1)高尚和低级的学习动机;(2)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学习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一般学习动机和具体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三)学习动机理论

1.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2.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3.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4. 成败归因理论(维纳);5.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6. 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五)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1.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3.影响迁移的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4)教师的指导;(5)学习情境的相似性;(6)学习策略的水平;(7)迁移的媒体

4.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1)精选材料;(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迁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2)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六)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模拟性形象)直观、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语与形象的结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语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七)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技能的涵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3.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八)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学习策略的涵义

2.学习策略的种类:(1)认知策略;(2)元认知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

3.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九)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以下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五、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的内涵: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2.心理辅导的目标:(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2)寻求发展

这两个目标中,学习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发展性辅导,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与高级层次的心理健康

4.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认知疗法(比较著名的有艾理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2)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3)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六、教师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1.教师成长的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成长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2)教师的道德品质;(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5)师生关系

2.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1)巩固已有威信,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3)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

(三)专家型教育与新教师的区别

1. 课时计划的差异: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间接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2.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明确,坚持执行);(2)吸引学生注意力(有一套完整的方法);(3)教材的呈现(回顾,导入);(4)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5)家庭作业的检查(规范化,自动化);(6)教学策略的应用

3. 课后评价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