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大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达罗毗茶人建立起奴隶制城邦国家,并创造了文字。约在公元前1400年,中亚游牧部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了强有力的王国,酋长都成为王。在征服过程中,雅利安人逐渐由游牧文化转入农耕文化,并吸取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二者相互吸收、融化,逐渐发展成为印度一雅利安文明,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梵文。此后奴隶制不断发展。从公元前1000年到前600年,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通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种姓),按高下依次为:(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以上两种为高级种姓,属特权阶级;(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主要为当地土著)。前三种为再生人(即通过入法礼,可以得到第二次生命),首陀罗为非再生人。不同种姓的人通婚所生子女被排斥在种姓之外,称为贱民,处境更为悲惨,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这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能接受教育的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并贯彻婆罗门教义。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雅利安人用梵文写成的记载印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历史的古籍《吠陀》被当做统治阶级崇奉的经典,为教育提供了主导思想。统治阶级宣传《吠陀》经只能为再生种姓所理解,因此入学校、习经典的权利只能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享有,但三者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婆罗门由于在种姓中地位最高,掌握宗教大权,而且当时教育是神学的附庸,故婆罗门所受的教育是当时最完备、最高级的教育。刹帝利和吠舍所受的教育内容则比较简单,程度比较低,特别是吠舍的教育大为逊色。首陀罗则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印度的古文献说:《吠陀》如未得到教士的许可而通晓之,则被视为盗窃行为。首陀罗及贱民读书识字甚至构成死罪。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当时教育的阶级性,以及统治阶级力图控制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用心。
除此之外还有佛教教育,佛教教育依傍于寺庙,故带有平民性。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