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孔子

1.儒家学派创始人

2.第一个大规模创办私学,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4.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5.整理编写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

6.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写了《论语》

7.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8.教育方法:①启发诱导;②因材施教;③温故知新;④学思行结合

9.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教育作用:①社会功能:庶、富、教;②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二、孟子

1.最早使用教育这个词,并且“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被称为“亚圣”

3.主张性善论

4.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教育方法:盈科而进

6.内发论代表人物

三、荀子

1.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2.主张性恶论

3.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4.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5.教育方法:①闻见;②知;③行

6.外铄论代表人物

四、墨子

1.提出“人性素丝说“

2.主张“兼爱”和“非攻”

3.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

4.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亲知”指亲身实践,“闻知”指听取他人的经验,“说知”指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五、老子

1.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2.主要论点:

①文化堕落论:老子认为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都是与“道”背离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

②人性“复归”论: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认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即从“无私”到有私,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

③“绝圣弃智”论: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即毁灭文化,取消教育。

六、庄子

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倡议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

例题:

1.(单选)首次把“教”“育”两个单字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见于(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说文解字》

【答案】C。解析: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连成一词使用的是《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荀子主张“性善论” B.孟子主张“性恶论”

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D.孔子重视“仁”、“礼”的思想

【答案】CD。解析:A项孟子子主张“性善论”,B项荀子主张“性恶论”,C和D分别是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故此题选CD。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