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总共分做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世俗水平:前世俗水或叫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利害关系,这个水平有两个阶段。

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能够避免受到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他们道德判断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2.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有人也把这个阶段叫做利己主义阶段或交易性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评价,首先考虑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也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常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否则就不好。好与坏的根据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是比较实用的。

(二)世俗的水平:世俗的水平或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3.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亦即好孩子的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受别人的赞扬。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水平的特点是儿童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于个人覆行责任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社会的秩序和自己的义务要尽力维护,为此儿童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儿童对别人关心的范围扩大了。儿童的道德判断没有脱离世俗的种种情况,也没超过常规的准则和外部社会的某种希望。

(三)后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也叫后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覆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具体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认识到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说来,这个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道德判断灵活了。在这个阶段的人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辩证地看到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

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动机才是这一阶段的判断标准,只要动机好的就是好的,他们认为个人为了坚持崇高的原则可以忍受屈辱甚至可以殉难。这种道德判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更多的是道德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