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王充提出了培养理想人才的教育目的。他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分别是:
文吏:受过识字教育,但“无篇章之通,不闻仁义之语”,长大以后,或依靠自己的门第,或攀援权贵,入仕成吏。起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所以他对这种人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儒生:他们能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能说一经”,“旦夕讲授章句”。虽以教学为职资,但知识面极其狭窄,不能博古通今。这种人虽不坏,但不能令人满意。
通人:虽然他们“博览古今”,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但他们不能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理论思维能力,不能“掇以论说”。
文人:知识渊博,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上书奏记”,对实际政治加以评论和提出自已的建议。他们能成为称职的行政人才
鸿儒: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他们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精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他们不仅系统地掌了现存的社会知识,且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创新知识,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学术人オ。
王充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即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二、“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王充认为不仅儒家学术有益于政治,诸子百家的学说同样是“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同样需要学习。知识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该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其于道术,无所不包。人的知识越广博,思考得越深入,他的观察能力就越敏锐,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也就越高强。
王充不仅要求人们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应从现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的知识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三、学习论
(一)学知与闻见
王充认为所谓“圣人”的“独见之明,独听之聪”,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凭据的基础上“皆缘前因古,有所据状,“有因缘以准的之”。所以圣人过人的料事能力并不是“不学自知,不问自晓”,而是他们积累了比常人更为丰富的可以作为“准的”的经验和知识。
“闻见”是圣人积累经验知识的一个基本手段。“圣人不能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状”,他们一方面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接受间接知识。
(二)思考与求是
王充强调“以心原物”、“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经验和知识是形成个体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性因素。缺乏闻见,缺乏学问,就失去了推知事物的依据,思维便缺乏感觉基础。但是要使经验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少不了理性的思考。
王充认为,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坚持“效验”、“有证”的原则,要使立论成立不仅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三)问难与距师
“迢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学问之法,不唯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要打破崇拜古人,崇拜权威的心理。对于古人,包括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圣人,如果他们的言论与事实不符或前后自相矛盾,也要敢于提出质疑,对于明显的错误,要敢于否定,敢于批判。
为了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创造可以充分激发思维的学习情境。其中“师弟子相诃难”的学风便是对这一学习思想的运用。通过激烈辩论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思维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学习内容(“极道之深”),教师亦会在学生的启发下推陈出新,对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不发苦诘,不闻甘对”),使学术因此“激而深切,触而箸明”。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