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岁月,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心理学便随着人潮逐渐萌发出了枝丫。但那时,心理学仅仅只是一门小小的哲学分支而已,直到冯特在莱比希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但心理学对于人的心理研究却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枯竭过,她一直在流淌着……
冯特的构造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对于部分元素的研究便是对于心理的研究。于是便产生了内省法的实验研究法,可是似乎这一切都太难以捉摸了,心理到底是怎样的东西,用科学的手段去研究似乎仍然不够科学,因为我们无法测量,不能测量的量,不能用数字表示的内容是准确客观的吗?很多人逐渐产生了怀疑,于是随着华生的宣言为号,行为主义便诞生了:心理是模糊混沌的,是不可被测量的,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能被测量,可以被看到的东西——行为。这样也确立了早期行为主义的研究内容:S(环境)-R(个体)的关系。
行为主义在对于心理的研究上,为我们提供很多理论,而我们今天所要知道的便是对于学习的解释: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发射:首先,巴普洛夫在对狗的喂食实验中,发现了经典型条件发射。(实验内容:在对狗投食之前,先向狗呈现中性刺激铃铛声,再呈现食物,反复强化后,当狗听到铃声后会直接开始分泌唾液;当在后续实验中,仅对狗呈现中性刺激而不再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后,狗不再对铃声做出反应。)实验流程我们前后可以分为两个内容,前者我们可以称为反应的获得,后者被称为反应的消退。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个体存在无条件反应,即本能反应(吃食物分泌唾液);
2.呈现一个中性刺激(铃声);
3.反复实验流程,进行强化。
当具备该三个条件是,我们便可以建立这样的一种有趣的经典型条件反射。
同样,当巴普洛夫对自己的实验继续进行时,提出了我们的中性刺激的划分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信号系统:通过物理信息或刺激作为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如实验中的铃声等;这种刺激是人类和动物都可以建立关系的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作为中性刺激,建立反射的。所以这也就局限了第二信号系统仅能在人类范围中去呈现。
桑代克尝试-错误理论:同时,在另外的国度,桑代克也针对学习的研究进行了自己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将一只饥饿的猫关进了一个可以从内部打开的笼子之中,并在笼外放置了一条鱼作为刺激,诱使猫咪出来。猫咪在多次反复的尝试之后,终于从笼中出来了。之后,当再次将猫咪关在笼中,同时提供刺激物,会发现猫咪打开笼门的时间逐渐缩短,即打开笼门的正确率在逐渐提升。我们将该实验现象称之为:尝试-错误理论,即经多次尝试,错误率逐渐降低,正确率逐渐提高,最后学会某个动作(在实验中,为猫咪打开笼门)。随后,桑代克提出该理论的三个规律:
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实验中,为小猫的饥饿感。
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通俗的讲,小猫多次在笼中打开笼门,会更好地掌握打开笼门的方法。
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验中,便是刺激物鱼。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随后,斯金纳针对巴普洛夫和桑代克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以下观点:人的行为根据其特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应答性行为,即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被动产生的行为(本能行为),如巴普洛夫实验中的狗看到或吃到食物时分泌唾液;另外一种则为操作性行为,这是一种个体随意行为,主动产生的行为,而斯金纳的实验便对操作性行为的研究:
实验中,斯金纳将一只小白鼠放置于一个箱子内,箱子内最重要的一个部件是一根可按压的杠杆,当有外力按压时,投食器便会随即投下食物。而当笼中的小白鼠在无意间按压杠杆投下食物之后,小白鼠能够继续按压杠杆,知道吃饱,那么我们就认为小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该动作。
在我们分析该实验不难发现,其中不包含老鼠的任何本能行为,老鼠是主动的学会了按压杠杆的行为。我们便将该实验称为操作性条件发射。同时,根据该理论,斯金纳又提出来强化理论,帮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该理论,我们便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去进行行为塑造了。这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哦,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不断进步,行为主义的研究已无法解释很多的心理活动的原因,同样在教育领域也日渐颓势,行为主义亟待进步。因为人不是动物,并不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影响被动反应的。人具有认知,认知的作用是什么?在我们学习中是否发挥作用?一系列的问题此时让我们的研究停止不前了。
那么谁能够心理学研究走出这一困境呢?
现在让我们试试你的知识掌握程度吧:
【考题再现】
1.小明是一个十分灵活好动的小学生,经常喜欢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和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每次当小明找同学说话的时候,王老师都会及时对小明提出批评,以希望他不要影响其他同学,认真听课。但一段时间之后,小明上课说话的问题没有改善,反而更频繁了。请解释该现象(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答案】A。解析:题干中,目标行为是上课说话,刺激是老师批评,行为增加,故为强化,刺激随之增加,故为正强化。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 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 ,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