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地位

孔子-我国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苏格拉底-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2.著作

均为述而不作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的《论语》中。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中。

3.教育目的

相同:都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不同: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末期,为了复兴周礼,他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孔子“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主张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

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趁结党营私,造成审判的不公正,而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的发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4.教育任务

均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孔子:贤人君子。

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

5.教育对象

均为有教无类思想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私学的伟大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认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其3000弟子上至贵族子弟下至贫民。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扩大了受教育对象,使平民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他的智者具有显著区别: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餐桌,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

6.教学方法

同:均为启发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异:1.孔子——世界最早启发思想;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思想

2.两人处理学生思维矛盾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则在一旁稍作指点。苏格拉底的对话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孔子的启发实际以学生为中心。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掌握知识、道德观念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感知领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孔子特别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就涉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而此时教师就要做到“启”,即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以指导,以开启学生的思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但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此时老师就要做到“发”,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认为教师应该做新思想的“产婆”他而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进而提出了著名的教学方法——“产婆术”(又称问答法)。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的过程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进而使其得出新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其母亲从事的“助产术”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