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他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也成为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而他的思想在现在的招教考试中也是经常会考查到,今天就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便各位考生备考。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而这一政策也是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

(二)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太学。

(三)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以上三大文教政策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形式考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故在理解基础上简单识记即可。

【牛刀小试】

(1)太学设立于( )时期。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汉高祖 D.秦始皇

【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兴太学以养士。

2.有关教育作用的主张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董仲舒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把教育视为治国的根本。

(二)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董仲舒对于人性论的发展还在于他认为“性”与“善”是两回事,“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性与善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但同时他又认为性与善是有联系的,“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很显然,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扬人的善性,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董仲舒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也是要求各位考生以客观题备考,对于他所提出的观点尤其是名言能在理解基础上简单识记。

【牛刀小试】

(2)董仲舒所提出的“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揭示了教育与( )的关系。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科技

【答案】A。解析:教育是治国的根本,而刑罚是治国的细枝末节。这一观点论证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出自于(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解析:董仲舒提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认为性与善有着严格的区别。

3.有关教育内容

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六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为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的特点和培养任务。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有关教育原则与方法

(一)强勉努力

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指出:“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与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二)多连博贯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又要演绎推理。

(三)学贵专一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形成专长。

董仲舒关于教学内容及教学原则的观点在招教考试中涉及的较少,在备考中能简单理解即可。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