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考情分析
孔子、孟子、荀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大家,也一直是各大教师招聘考试的必备考点,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三位儒家学者的教育主张往往以客观题的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进行考察,因此需要学生多多梳理积累、加强对比、化零为整,灵活运用。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小编微信66746005领取
二、 知识详解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孔子、孟子、荀子这三人都分别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与见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三位在教育上的相同与不同。
项目 |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人性论 | 1.“性相近,习相远”,主张后天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 2.性三品:将人分成了三种:上智、中人、下愚。 上智:生而知之。 中人:学而知之。 下愚:学而不知。 | “性善论”: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人又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 “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应“化性起伪”。 |
办学方针 | 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 |
尊师重道是荀子所大力倡导的,将教师视为立国之根本,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道、威信、尊严。 | |
教育目的 | 培养的才兼备的君子。所谓君子,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培养大儒,将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 |
教育功能 | 庶——劳动力; 富——生产力; 教——政治伦理教育。 | 一是为了扩充善性;二是对社会的作用,行仁政、以得民心,通过扩充每个人的善端,使得国泰民安。 | 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义即在于将人“恶”的本性逐渐转化为“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
教育内容 | 1.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和《易》; 2.文、行、忠、信。 | 以道德教育为主,孟子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 | 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典名著。 |
道德教育 |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 培养大丈夫。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德育思想的核心。主张隆礼、见利。 |
教学原方法与原则 | 1.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2.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巩固性教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循序渐进——无欲速,无以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6.疏导原则——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而不能。 | 1.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求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4.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1.直观性原则——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2.知行统一—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3.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