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人物生平

姓名:荀子

称号: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代表人物,他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集大成,成为先秦儒家的殿军人物。

代表作:《荀子》

二、人性论

性恶论:荀子的人性论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应当化性而起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荀子也是辩证的看待问题的。如果单纯提及性恶论,那么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这是荀子内发论的观点。但是如果提及化性而起伪,则代表了荀子外铄论的观点。

三、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

荀子认为,只有成为能够推行立法的“贤能之士”,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大儒”。同时,荀子将人才分成了四个等级: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俗人既是普罗大众。俗儒意味着掌握了一定的儒家知识,但却将之作为获利手段;雅儒则是以近世圣贤为榜样,善于汲取近世经验解决现实问题,但无法贯通古今;大儒能够以近世圣贤为榜样,善于汲取近世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把握历史规律,贯通古今。

四、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也就是说,荀子认为如果对事物一无所闻,不如有所闻。但是仅有简洁的闻知,不如亲自去经历,如果不亲自去经历,虽闻知再博,也不免有荒谬。更进一步的话,则需要在感性的经验上增加理性的理解,不然记得再多,也不免有虚妄。最后,仅有理解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深厚的知识,也不免陷入困顿,只有实行了,才算完成了学习的过程。所以不难发现,荀子认为行是最重要的。

五、精题演练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小编微信66746005领取

1.【单项选择题】古代教育家荀子曾经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还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这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

A.因材施教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答案】B。解析:题干中,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意思是没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意思是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古语均强调的是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故本题选择B选项。

2.【单项选择题】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A.俗儒 B.雅儒 C.大儒 D.鸿儒

2.【答案】C。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