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纂撰述的官职。唐置学士院,唐玄宗选有文才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有内相之称。北宋承唐制,相沿至明清。

◇御史。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汉以后职衔有变化,官署叫御史台,是国家的监察机关,明清改称都察院。

◇郎中。战国时宫廷近侍,秦置为官。隋唐以后,六部置郎中,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宋代称医生为郎中。

◇太守。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时为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此后州郡的建制多有变迁,从唐玄宗以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清代,太守是知州的别称。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司马。周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置大司马。后世成为兵部尚书的别称,兵部侍郎称少司马。

◇太尉。秦置。至汉代时为全国军政首脑,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后逐渐无实权。

◇科举。隋代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大小官吏,这是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历史性 转变。隋朝开创的科举制,经过历代不断完善,成为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代至清代,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20世纪初,科举制走入死胡同, 于清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校和教育制度。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之名源于西周的乡举。因为考试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闱,考场)。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桂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礼闱、春闱。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在会试后的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殿试由皇帝或皇帝委派的重臣在殿上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者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殿试第一名称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金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

◇儒家。中国学术思想中尊奉孔孟的学说。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以立身行事、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崇尚礼乐、仁义。孔子被奉为儒家创始人,并被封建统治者加以神圣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统治中国思想界达2000年。但在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