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一步:先看问题,确定范围。

第二步:阅读材料,圈点勾画。

第三步:分条列点,开始作答。

作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策略。

总,即总的评价,判断材料中涉及的教学情境是否合理。

分,即提供理论依据,证明材料中涉及的教学情境。

总,即总的概括,对全文进行总结,保证作答的完整性。

接下来参照例题来练习一下。

例题:我班学生小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动这动那,隔三差五就惹是生非。正当我为此头疼时、数学老师告诉我,上课时小文完全被—本书给迷住了,走到跟前他都没察觉,听罢,我眼前一亮,教育契机可能就隐藏其中!我把小文叫到眼前,微笑着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来吗!”“知道,因为我上课看课外书,”他有点儿吞吞吐吐,还没等我开口应,又连忙说道:“老师,这本书是我跟同学借的,我答应人家下午就要归还,所以我要抓时间看完。”“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小文,老师其实是要表扬你的,”他一听,满脸疑感,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第一,你热爱阅读,说明你是个好学的孩子;第二,老师走到眼前你都没察觉,说明你有专注的品质;第三,你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认错态度良好,更难得的是,你是为了按时还书才这样做的,说明你信守承诺。”听完这些,小文脸上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注意上课不看课外书。

后来,我特意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读书角,经常和小文一起读书,有时还会围绕一个问题讨论交流,小文从阅读中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角度出发,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参照答题步骤,第一步:先看问题,即从“学生观”的角度出发,故确定理论范围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二步:阅读材料,圈出与理论相匹配的行为,如材料中的老师在对待小文同学上课看课外书时,进行了容错教育看到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并引导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调动了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三步,开始作答,详见下面解析。

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相关要求,是合理的。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生。具体包括: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是具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这一教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经过引导可以变好学生的,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能够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中这一教师能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利用小文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材料中这一教师认识到学生有自己的意愿、知识和思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是值得借鉴的,做到努力践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