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这部分知识点与科目二中部分内容重合,在科目一中主要以单选题为主。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所以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要进行容错教育,允许学生犯错。
2.学生是独特的人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小编微信66746005领取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注意学生的知情统一,培养健全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因此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所以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因此不能违背法律规定,侵犯学生的权利。
例题:
1.赵老师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进入学校后的第一堂课就是:实践如何将成人化的语言转化为儿童化的语言,这主要是因为赵老师认识到( )。
A.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顺序性
C.学生是个性完整的人
D.学生与成人之间有差异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学生和成人之间差异的理解。
A选项,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B选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题干并未体现。
C选项,学生是个性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D选项,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因此,题干中赵老师的第一堂课便是学习儿童化的语言,主要原因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故D选项正确。
2.【案例分析题】王老师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他每天都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其实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也是一种折磨。他想,学生完成这些作业肯定不轻松。
一天下午放学前,王老师突然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会怎么样呢?就叫“自设作业”吧。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很惊讶,作业还有自己设计的吗?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激动。
第二天,王老师带着期盼和不安的心情打开了那一份份作业,着实吃了一惊!有“老师,我考考您”,有“小发明介绍”,有“诉说我的烦恼”,有“我喜欢的名人名言”,有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有显示个性的硬笔书法,有的干脆是一副自画像……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王老师激动不已!这些作业是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设计的,那里有学生的坦诚和率真,有学生的希望、喜悦、烦恼和困惑,还有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是非的判断,这其中闪烁着创造和智慧的火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当下午放学前王老师把作业发下去时,同学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品味着老师批改的一字一句。借此时机,王老师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竟在许多学生的作业中生了根。王老师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这道题主要考查点是学生观,在作答这道题之前我们要先确定学生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学生观包括: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可以看出做答本题主要用这三点去分析作答,上述材料主要写了一个老师不给学生指定作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出很多新奇而有趣的作业,通过这件事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发现,之所以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是因为他认为学生能够完成这件事,说明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而学生通过努力设计出各种不同的作业又说明学生是独特的人,而老师没有给学生布置固定作业,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又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中老师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去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分析过后我们要布局答案,答案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形式布局,如下:
王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
首先,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王老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看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王老师让学生“自设作业”,对学生充满了信心,体现了教师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
其次,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材料中,王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创造和智慧。通过“自设作业”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通过“自设作业”体现出来,王老师能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都能认真地批改,因材施教。
最后,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王老师能够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通过让学生“自设作业”,并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以上即是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理解,各位考生要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践,从根本上把握每条内涵的深层理解,才能够在面对各种题型时做到游刃有余。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