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早期学习迁移是中学教师资格中高频的考点,涉及题型较广泛,多数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也有涉及。下面将常考的重点罗列出来供考生复习。
早期迁移理论(常考题型:选择题)
1.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观点: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的。
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它重视形式的训练,不重视内容的学习,因为形式训练是永久的。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被视为训练心的最好材。
2.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观点: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在两种没有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过程之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态度。
学习上因有共同成分,可产生积极性的迁移作用,但学习的情况并不都是如此。在学习的经验中,常有两种可能的干扰:一为前摄抑制,即原先的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另一为后摄抑制,即后学的材料对于先前学习的干扰作用。而且两种材料相似成分越多,则干扰的影响越强。
3.概括说
代表人物:贾德
观点: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贾德认为概括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与教的结果,所以教法在迁移中作用很大。贾德的泛化理论揭示了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开始涉及高级的认知领域的迁移问题,为学习迁移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4.关系转化说
代表人物:苛勒
观点: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1.训练学生估计四边形的面积,一段时间以后,其估计长方形的面积的能力得到提高,但估计圆形面积的能力却没有提升。这项实验支持( )。
A.形成训练说 B.概括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共同要素说
1.答案:D。解析:共同要素说,学生预估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存在相同要素,所以能力通过迁移得以提升。但是四边形和圆形没有相同的要素,所以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这里说的是存在相同要素才得以迁移,所以选择共同要素说。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中学、小学、幼儿园,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