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中学德育的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的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德育的目标、德育的规律及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总结出在德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八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根据我国新时期德育的方向,坚持导向性原则即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言行一致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这一规律是根据马克思“实践第一”的思想、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统一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我国新时期德育培养社会主义有道德新人的目标而提出的。德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因此,实行为重,我们应当在“事”里培养学生,“事”应该怎么做,学生就应该怎么做,我们就应该怎么去指导学生。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是马卡连柯享有盛名的一条教育实践原则,他认为,尊重和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是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对一个人尊重,才会对这个人有要求;要求是尊重的体现,对人的要求意味着对个人某方面如能力品德等的尊重。
(四)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这条原则是由各教育力量的相互作用规律、学生的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螺旋上升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避免矛盾或抵消,促使学生稳定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德育效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五)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学生处在年龄阶段,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但也具备个性的差异,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只有从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不误入歧途,生动活泼地开展,并取得相关效益。这是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结合。
(六)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正处在迅猛发展时期,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经验尚浅,很多时候看待问题较片面,且接受新观点能力较好,提高认识,改正迅速,因此我们面对这样的特点,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善于诱导,提高他们认识而非采用压制手段,否则适得其反。
(七)长善救失的原则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德育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外部作用须经由内部因素才能发生作用,内部因素如学生的优点长处,学生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一原则是依据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这一规律提出的。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面教育无纪律约束,学生无章法可循;只有纪律约束无正面教育,学生的纪律坚持缺乏自觉主动性,难以持久。另一方面,这条规律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品德发展规律。
【例题再现】
目前,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时候会出现差异甚至冲突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教育中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 B.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正面启发积极诱导
【答案】B。解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结合题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时候会出现差异甚至冲突”这一表述可知,应发挥三者的合力,符合B选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